前言:本组笔记为博主大三下学期原子核物理的课程笔记,上课采用的教材为卢希庭教授的《原子核物理》。
原子核的结合能
实验发现,原子核的质量总是小于组成它的核子的质量和(质量亏损)。这意味这核子在结合的过程中会释放能量,对应的能量就是 原子核结合能 。以 24He 核为例,有:
Δm(4He)=(2mp+2mn)−m(4He)
在具体计算过程中,我们总使用原子的质量(M(Z,A) 或 M(ZAX))来代替核素的质量,对应有:
M(Z,A)=m(Z,A)+Zme−Be(Z)
其中 Be(Z) 代表核外电子的结合能。
对于一般的核反应过程,我们可以计算 广义质量亏损(反应前后静质量的差)来判断核反应能否进行。
某些原子核质量数据表中,用 Δ(Z,A)≡M(Z,A)−A 来表示质量过剩。
现在计算原子核结合能 B(Z,A)
B(Z,A)=Zmp+(A−Z)mn−m[ZAX]=(Zmp+Zme)+(A−Z)mn−(m[ZAX]+Zme)=(ZmH+ZBc[H])+(A−Z)mn−(m[ZAX]+Zme)+Bc[X,atom])≈ZmH+(A−Z)mn−m[ZAXatom]
定义 Δ(ZAX)≡m[ZAX]−A,由此结合能公式可重写为:
B(Z,A)=ZΔH+(A−Z)Δn−Δ(X)
比结合能 定义为结合能与质量数的比值。比结合能反映了核素的稳定性。具体来说,比结合能越大,核素越稳定。一般认为,比结合能 B/A 最大的是 56Fe。
大质量恒星演化中,内核发生核反应最后的产物就是 56Fe,不少观点认为是由于 56Fe 的比结合能是最大的。也有文献说明比结合能最大的其实是 62Ni,但恒星内部缺少从其他核素到 62Ni 的核反应路径。
ε=AB
最后一个核子的结合能
一个自由核子与原子核的剩余部分组成原子核时所释放的能量。Sn(Z,A),Sp(Z,A) 分表表示结合的核子是 质子 和是 中子 的情况。
原子核稳定性的经验规律
核素的稳定性[1]
自然界中有些原子核是稳定的,有些原子核会发生衰变。有关原子核的稳定性,我们得到了一些实验规律:
- β 稳定线
我们将具有 β 稳定性的核素绘制在 N−Z 平面内,在 β 稳定线以上的核素是丰中子核,会发生 β− 衰变; β 稳定线以上的核素是丰中子核,会发生 β+ 衰变或 EC。我们发现,在 A<40 时,β 稳定线近似成一条之间,且 Z/N≈1,随着质量数增加,核素中质比大于1。
β 稳定线可以用以下经验公式表示:
Z=1.98+0.0155A2/3A
- 核子数的奇偶性
对于稳定的核素,我们按照质子数 Z,中子数 N 的奇偶性进行分类(odd/even)。
Z |
N |
名称 |
稳定核素数目 |
e |
e |
偶偶核 |
156 |
e |
o |
偶奇核 |
48 |
o |
e |
奇偶核 |
50 |
o |
o |
奇奇核 |
5 |
我们发现,偶偶核的数目多于偶奇核、奇偶核,而奇奇核很少。这意味偶偶核更稳定,而大多数奇奇核不稳定。
- 重核的不稳定性
重核几乎都有 α 放射性。这是因为其比结合能较小,核子间结合较松。
原子核结合能的半经验公式
原子核的液滴模型
对原子核的研究常常采用唯象的模型法,即根据实验规律,类比熟知的物理对象,提出原子核结构或原子核反应机制的模型。实验发现:
- 原子核的比结合能变化不大,由此核力应当具有饱和性。
- 核密度几乎是常量,这意味这原子核是不可压缩的。
液滴模型 将原子核的上述性质同液体中相互作用力的饱和性、不可压缩性联系在一起。由此,类比液滴的能量,可以将原子核的结合能写做:
B=BV+BS+Bc
分别对应:
- BV:体积能。与体积(质量数)成正比:
BV=aVA
BS=asA2/3
Bc=−acZ2A−1/3
考虑到质子的库伦自能:Z2→Z(Z−1)
除此之外,根据原子核稳定性的实验规律,需要考虑一些修正项。
大多数稳定的轻核质子数 Z 等于中子数 N。对称能是一种量子效应,考虑到泡利不相容原理,在中子、质子对称相处的情形下,能够填充的单粒子能级更低。
Ba=aa(Z−2A)(N−2A)/A=−aa(2A−Z)2A−1
基于实验:偶偶核稳定,偶奇、奇偶核较少,奇奇核很少。对能是一种量子效应,成对的中子或质子在接近时具有很强的相互吸引力,使得结合能升高。
Bp=δapA−1/2
- 偶偶核:δ=1
- 奇偶、偶奇核:δ=0
- 奇奇核:δ=−1
综合以上,我们得到 原子核结合能的半经验公式
B=aVA−aSA2/3−acZ2A−1/3−aa(2A−Z)2A−1+apδA−1/2
利用结合能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,得到的一组参量是:
aV=15.835MeVaS=18.33MeVac=0.714MeVaa=92.80MeVap=11.2MeV
利用结合能公式,可以计算核素的质量(原子核):
m(Z,A)=Zmp+(A−Z)mn−B(Z,A)
原子质量:
M(Z,A)≈ZM(1H)+(A−Z)mn−B(Z,A)
下面讲一个应用:对于上述得到的原子质量,若令 A 不变,可以将 M(Z,A) 当做关于 Z 的二次函数。这称为 同量异位素质能抛物线,利用它可以判断 β 衰变稳定性。
衰变总是向能量(质量)降低的反向进行。对于单 β 衰变来说,奇偶核和偶奇核相互转换,对应左图情况;偶偶核和奇奇核相互转换,对应右图情况,注意这两条同量异位素质能抛物线相差两倍对能。
不难得到有关 β 衰变稳定性的规律:
- 奇奇核,发生 β,β+ 衰变
- 奇偶核
- 发生 β+ 衰变(Z>Z0)
- 发生 β− 衰变(Z<Z0)
- 偶偶核,发生 双 β 衰变
同时转换两个核子
参考资料
- By Table_isotopes.svg: Napy1kenobiderivative work: Sjlegg (talk) - Table_isotopes.svg, CC BY-SA 3.0, https://commons.wikimedia.org/w/index.php?curid=6703703
- 卢希庭 原子核物理
- 封面图 By Kjerish - Own workThis file has been extracted from another file: CNO Cycle.svg, CC BY-SA 4.0, https://commons.wikimedia.org/w/index.php?curid=54378478